查看原文
其他

“微更新”一种有情感有温度的城市发展方式

2017-06-24 M.G. Chan 《城市建筑》

更新

  6月

24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引言

在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旧建筑夹杂在新建筑之间,建筑改造成为日渐热门的话题。新区建设犹如在白纸上画画,新房子只要图画完就可以施工,但老建筑的改造过程,像一场考古挖掘,随时有新问题和新亮点呈现。老城区大拆大建容易伤筋动骨,因此改造更要“温柔细心”。

如何通过“微更新”,用小而美的改造,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是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今天小编就来梳理一下“微更新”理念的前世今生~

【前世】

从“微”说起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有细小、衰落、精妙、隐匿等意思。

更新:

革新,除旧布新;

使精神上焕然一新;

旧的去了,新的来到。

顾名思义“微更新”便是从细小的地方入手进行除旧布新,让空间焕然一新的手法。就是给空间动一个“小手术”,就能激活整片区域的活力,这就是微更新。

01

“微更新”理论的提出:

寻找这一理念的源头,要将时间回转到2012年2月,在“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城市的使命与未来”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重建微循环”理论不要迷恋巨型城市,要树立“小就是美,小就是生态”的观点。

在仇保兴的“重建微循环”理论里,共有“十微”: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新、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微医疗、微农村、微调控。

他认为,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城市管理者应遵循“自组织”理念,抛弃初期疾风暴雨式“大拆大建”,倡导“有机更生”、积极拓展“微空间”,从重视城市地表建筑转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努力发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城市更新不需每年“大变脸”,而需要逐渐地向“更低碳的前进”。

【02】

“微更新”理论与它背后的理论支持

“微更新”理论:

在摒弃大规模城市改造后,采取的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城市复兴的策略。

“微更新”理论的主张:

①批判现代主义城市大规模改造,强调城市建设应注重人的需求,符合人的尺度 ;

②注重中小型功能的多样性,主张用中小规模、包容多种功能的、逐步渐进的改造取代大规模的、单一功能的、快速的改造;

③建议扶持中小规模的商业及文化功能的发展;

④认为“有机拼贴”的城市才具有活力,也易于实现规划目标;

强调小项目对城市复兴具有的积极作用;

⑥主张以可识别的城市空间修复传统城市形态,弥补碎片和消失的历史建筑;

⑦注重多功能混合的廉价商业空间,保护现有社区的空间环境和社会结构。

而站在“微更新”理论背后的,

还有两个改造提出的概念:

城市有机更新&有机拼贴城市


城市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的理论雏形早在1979-1980年,由吴良镛教授领导的什刹海规划研究中已经形成,认为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

主张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


有机拼贴的城市——更具活力:

1975年柯林·罗(Rowe)、凯特(Kotter)以《拼贴城市》一书,将“拼贴”一词用于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认为城市“断续的结构,多样的时起时伏的激情,一系列周游列国的记忆,一起呈现为我们所说的‘拼贴’”。事实上,历史性城市,就往往突出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残余的奇妙“拼贴”组合。

城市的生长像人一样,保留着自己童年和少年每一阶段的片刻回忆。具有漫长历史的城市,往往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拼贴”。(如上海,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就成立为一个典型的“拼贴”城市。)

在历史性城市的保护和改造中,应着重选取典型历史风貌地段进行保护。而历史风貌地段不能切断自身的发展,应是顺应城市新陈代谢的“有机更新”。

【03】

“微更新”是一个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思维转变过程

上海爱民弄现状

爱民弄改造后效果图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人总是先有温饱需求,再谈价值需求。而今天上海的城市发展,正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人们不仅看空间够不够用,还讲究空间的品质和环境。

原本只要有碗饭吃就行,但现在的都市白领开始追求“器物之美”,追求好看的器皿,带来审美愉悦和享受。城市空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换句话说,即使城市的用地今天没有“顶到天花板”,增量空间仍然存在,我们的城市也已经到了微更新阶段,到了追求细节、精致、品质生活的阶段。微更新不是一种倒逼,而是顺理成章的内在需求。

【今生】

给空间动一个“小手术”,

就能激活整片区域的活力。

这就是“微更新

【04】

“微更新”就在身边

其实这样的微更新早已不是停留在演讲和理论阶段的说说而已,“微更新”的实践也就在我们身边:

上海启动“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

11个微更新试点项目改造开始,并号召有志于社区营造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和艺术家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空间微更新的试点改造中。

2016年“行走上海”的微更新地图

深圳“趣城”系列计划

趣城”计划一反传统城市规划由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的思维与操作模式,以一种新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路,通过见微知著、四两拨千斤式的操作模式,对宏观叙事下的传统城市规划进行修正和补充。“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趣城”计划海报

广州——创新“微改造”模式 

《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改变过去以全面改造(拆除重建)为主的改造方式,开始探索“微改造”模式,将其作为与全面改造并重的城市更新方式。

减少环境污染,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对建成区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实施局部拆建、整治的“微改造”,缓解、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对历史建筑予以活化利用,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 

【05】

“微更新”理论的实践项目:

“微改造”正在一天天的进行着,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这项活动中。简单粗暴的时代正在远去。微更新意味着,未来的城市不再是白板规划,而是历史空间的缝合。更新的步子迈的越来越快,越来越远,一天天走向成熟!

更新的步子从小区迈到大街上

”两年22个试点,涉及老旧小区、街道、弄堂、公共设施、公共艺术、商圈……促进中心也说不清到底尝试了有多少种类型。新的类型也激发了设计师的灵感,今年报名参加政通路和婚姻登记处评选的方案最多,竞争也十分激烈。随着今年的试点项目陆续投入实施,上海微更新试点的地图上又增多了11个新亮点。

2017年“行走上海”的微更新地图

石泉路49弄小区荒废多年的水泵房

普陀区石泉街道的网格化中心,原来是石泉路49弄小区荒废多年的水泵房。网格中心带落地窗和玻璃天幕的阳光办公室、两层变三层的复式结构、香樟树林荫下的小露台,让人很难与过去常年滋生蚊蝇的“阴森小黑屋”联系在一起。实现这一改造的,是一个主营商业项目建设的上海骏地建筑设计公司。

阴暗水泵房改造成的阳光网格化中心。从一个水泵房开始,石泉的改造遍及整个街道200个点位的公共空间。

“改造前根本想象不到以后是什么样子,改造后,看着破败的社区焕然一新,这种感觉会让人上瘾。”正是因为这种“上瘾”,设计师吴怀国从一个小区水泵房的改造开始,辐射到周边几个小区的中心广场,延伸到小区以外的公共道路,最后对整个街道84个居民小区进行了一次“摸底”,梳理出包含200多个更新项目的清单,并形成《石泉街道城市更新设计导则》。这场“几乎不赚钱,仅凭着社会责任感”推进的改造,开创了设计公司与街道合作推进微更新的先例。

虹口婚姻登记处改造

从社区内部走向街道,从老旧小区走向石库门里弄,“行走上海”的脚步开始迈得更宽,曲阳路的虹口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不仅是作为公共空间进行改善美化,而是将中心入口空间做成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在优胜方案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极具动感的雕塑,呈现出无数心形气球凝聚成两颗心依偎在一起同时向上轻盈飘起的一瞬间。

“植物达人”——刘悦来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经常出现在百草园、农园中和居民一起种植花卉绿植的刘悦来是名副其实的“植物达人”。在同济执教景观设计的他擅长用植物来作为微更新的元素。“植物是永久的生命系统,人工建造的东西从建成就要用大量的人工去维护,但终有一天会倒下。我的原则是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不但成本低,还能促进人与自然的互动。”

孩子们在刘悦来的带领下种植自己心仪的植物

在杨浦的鞍山四村百草园,刘悦来带着居民亲手画篱笆、做肥料,鼓励居民轮流包干管理百草园。位于五角场创智天地的创智农园,一格格“一米菜园”由周边36个家庭签约承包,种上自己想吃的蔬菜。“每个项目都要全程跟着,两三天就去看一次,一个项目进展3个月,至少要去30次。”刘悦来还成立了一个叫四叶草堂的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

小编准备好了他在“一席”进行的演讲视频,也会和今天的推文同时发布,欢迎大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

【想未来】

06

从“微”做起

“微更新”所做的事情,就像点亮一盏街灯,点点光亮,点亮一片区域。

也许是空地上的一个集装箱小店;

也许是隔壁院子新开的小书房;

也许是老旧设备改成的小画室或舞蹈房;

也许只是几平米的小花园小菜园,

是小区中的一片花圃;

也许它只是是围墙上的一片苔藓。

也许有一天,“微更新”变成了你我自家楼下的盛开的第一朵小花,是我们亲手种出的一棵香草,是你与陌生的邻居讲的第一句话……

用点滴变化撑起美好的环境,用专业知识做一个真实的项目,用最少的成本,用最积极的方式,给身边的环境带来一分改变。

微更新动作很小,消耗很少,却为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又是否让你想起自己曾经设想?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把的“微更新”idea告诉大家!

参考文献:

《城市微更新》支文军

《以日常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微更新一次毕业设计中的上海老城区探索》蔡永洁

《城市“微更新”刍议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李彦伯

《“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 赵志荣

参考文章:

“微更新”让老旧小区更有味》(南京日报) 

微更新,一种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新模式文章发表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黄尖尖

不能大拆大建怎么办?上海这几处微更新,彻底让我看呆了!》(解放日报)

| 编辑:M.G. Chan

| 图片全部来自于网络 感谢所有参考图文作者~

| 本文转载请联系《城市建筑》公众平台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